【数据结构】堆的建立(边输入数据边建立)(给定数字顺序插入)

  • 堆的建立有两种方式,一个向上调整,一个向下调整,这两个得到的结果可能不同
    • 向上调整一般用于边输入数据边建立,是给定数字顺序插入
    • 向下调整一般是将所有结点先加入到一棵完全二叉树中,然后对二叉树的所有非叶子结点进行向下调整(从非叶子结点n/2开始,一直到1)

向上调整(大顶堆为例):

向下调整(以大顶堆为例):先将所有输入得到的数组存储到heap[i]中(构成了一颗完全二叉树,下标从1开始)

 

【数据结构】堆、堆排序笔记

【数据结构】堆、堆排序笔记

  • 堆是一棵完全二叉树,树的每个结点的值都不小于(或者不大于)其左右孩子的值。
  • 父亲结点大于等于孩子结点的值叫做大顶堆,反之叫做小顶堆
  • 大顶堆的每个结点的值都是以它为根结点的子树的最大值,反之最小值
  • 下面都以大顶堆为例子:
  • 两个兄弟之间不存在大小比较关系,堆只能说明某结点引导的子树的所有子结点都比它小,就像领导关系一样,下属之间或者领导之间可能有实力高低,但是领导是他的所有下属的最高级
  • 建堆:把所有非叶子结点都向下调整(从n/2开始直到1)
  • 向下调整:(不断和自己的左右孩子比较,把孩子的最大值和自己交换,直到结点的下标大于最后一个元素的数组下标high为止。记住:i结点的左孩子j结点满足j = i * 2;)
  • 删除堆顶元素(用最后一个元素覆盖堆顶元素,然后让n- -,然后向下调整)
  • 增加一个元素(添加到最后一个结点的后面,然后进行向上调整操作)
  • 向上调整操作就是把将要调整的结点与父亲结点比较,如果权值比父亲结点大,那么就交换其与父亲结点,这样反复比较,直到到达堆顶或者是父亲结点的权值比较大为止
  • 堆排序:
    • 在建堆完毕后,堆排序就是取出堆顶元素,然后将堆的最后一个元素i替换至堆顶,再进行一次针对堆顶元素1向下调整(1, i – 1)范围,直到堆中只有一个元素为止(i == 2)

【数据结构】树状数组笔记

树状数组(Binary Indexed Tree, BIT)

  • 本质上是按照二分对数组进行分组,维护和查询都是O(lgn)的复杂度
  • 树状数组与线段树:树状数组和线段树很像,但能用树状数组解决的问题,基本上都能用线段树解决,而线段树能解决的树状数组不一定能解决。相比较而言,树状数组效率要高很多。
  • lowbit
    • lowbit = x & (-x)
    • lowbit(x)也可以理解为能整除x的最大的2的幂次
  • c[i]存放的是在i号之前(包括i号)lowbit(i)个整数的和(即:c[i]的覆盖长度是lowbit(i) )
  • 树状数组的下标必须从1开始

单点更新,区间查询

int getsum(int x)函数:返回前x个整数之和

  • 如果要求[x, y]之内的数的和,可以转换成getsum(y) – getsum(x – 1)来解决

void update(x, v)函数:将第x个数加上一个数v

经典应用:统计序列中在元素左边比该元素小的元素个数

如果是求序列第k大的问题:

可以用二分法查询第一个满足getsum(i) >= k的i

如果给定一个二维整数矩阵A,求A[1][1]~A[x][y]这个子矩阵中所有元素之和,以及给单点A[x][y]加上整数v:

只需把getsum和update函数中的for循环改为两重

区间更新,单点查询

  • 将getsum改为沿着i增大lowbit(i)的方向
  • 将update改为沿着i减小的lowbit(i)的方向
  • c[i]不再表示这段区间的元素之和,而是表示这段区间每个数被加了多少
  • int getsum(int x)返回第x个整数的值(就是从小块到大块累加一共被增加了多少)

  • void update(int x, int v)是将前x个整数都加上v


  • 所以,~~i从x往后是从小块更新到大块c[i],i从x往前是累加前面的覆盖块的值~

1057. Stack (30)-PAT甲级真题(树状数组)

  • 求栈内所有元素的中位数:用排序查询的方法会超时~~~用树状数组,即求第k = (s.size() + 1) / 2大的数。查询小于等于x的数的个数是否等于k的时候用二分法更快~

【数据结构】并查集的概念与实现

并查集(Union、Find、Set)支持两个操作:合并两个集合、查找:判断两个元素是否在一个集合。

用一个与n等长的数组存储每个结点的父结点:

初始化,先令它们属于各自不同的集合,父结点都是自己:

查找:不断找父结点直到father[x] = x,递推或者递归方法都可以

合并两个集合:找到a和b的根结点,如果根结点不同,就把其中一个的最高处的根结点的父亲设为另一个根结点

*对findFather函数进行路径压缩:

  • 按原先的写法(递推写法)先获得根结点root
  • 重新从x开始走一遍寻找根结点的过程,把路径上经过的所有结点的父亲全部改为根结点root

  • 如果判定条件是两个人有共同喜欢的课程,可以开一个数组course[1000],1000为课程数,course[t]表示任意一个喜欢t课程的人的编号,这样的话,如果course[t] == 0说明当前读入的这个课程就他自己一个人喜欢,那么就令course[t] = i,他自己就是喜欢课程t的人的编号。findFather(course[t])就是这个人所在的社交网络的根结点,只需要合并当前读入的人的编号i和findFather(course[t]),表示把这两个人合并到了同一个圈子。
  • 如果要统计一共有多少个圈子,只需要遍历一遍1~n,把它们的父结点对应的isRoot数组++,那么isRoot[i] = j表示以i为父结点的社交圈子中有j个人~~~
  • 如果两个人之间不是可传递的关系,可以用一个二维数组enemy[a][b] = enemy[b][a] = 1存储a和b之间是否有关系。

已知后序与中序输出前序(先序)

已知后序与中序输出前序(先序):
后序:3, 4, 2, 6, 5, 1(左右根)
中序:3, 2, 4, 1, 6, 5(左根右)
分析:因为后序的最后一个总是根结点,令i在中序中找到该根结点,则i把中序分为两部分,左边是左子树,右边是右子树。因为是输出先序(根左右),所以先打印出当前根结点,然后打印左子树,再打印右子树。左子树在后序中的根结点为root – (end – i + 1),即为当前根结点-(右子树的个数+1)。左子树在中序中的起始点start为start,末尾end点为i – 1.右子树的根结点为当前根结点的前一个结点root – 1,右子树的起始点start为i+1,末尾end点为end。
输出的前序应该为:1, 2, 3, 4, 5, 6(根左右)

已知前序(先序)与中序输出后序(建树)

已知前序(先序)与中序输出后序:
前序:1, 2, 3, 4, 5, 6(根左右)
中序:3, 2, 4, 1, 6, 5(左根右)
分析:因为前序(根左右)最先出现的总是根结点,所以令root为前序中当前的根结点下标(并且同时把一棵树分为左子树和右子树)。start为当前需要打印的子树在中序中的最左边的下标,end为当前需要打印的子树在中序中最右边的下标。递归打印这棵树的后序,递归出口为start > end。i为root所表示的值在中序中的下标,所以i即是分隔中序中对应root结点的左子树和右子树的下标。
先打印左子树,后打印右子树,最后输出当前根结点pre[root]的值。
输出的后序应该为:3, 4, 2, 6, 5, 1(左右根)